23日,鄧秀梅在展示蝴蝶工藝品。她開辦北京首家蝴蝶園,其製作的蝶翅畫入選門頭溝旅游特色工藝品。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
  卵孵化成蟲,接著變成蛹漸漸成熟,最終破繭而出,經歷4個階段的發育,才讓人們得以見到色彩斑斕的蝶翅飛舞。
  猶如蝴蝶成長的“蛻變”,花露蝴蝶園的女主人鄧秀梅,出身農村,生活也經歷多次“轉型”。
  “我就願意乾點別人沒乾過的事情。”幹練爽直的鄧秀梅,從小時候的“美術夢”說起,講述產業轉型大背景下,一個普通農民的“藝術人生”。
  第一幕
  煤窯被關 改行養蝴蝶
  永定河畔的龍泉務村,一扇不起眼的大門,“花露蝴蝶園”幾個字在提醒路人,這裡不是簡單的農莊。
  推開一間設計室,映入眼帘的一幅“老虎”特別搶眼,老虎通體棕黃色,一條一條藏青色的紋路夾雜其中,虎毛層層疊疊,乍一看,以為是一幅大師的工筆畫作。
  其實,這隻老虎的每根毛髮,都取自蝴蝶的翅膀。鄧秀梅用各種不同顏色、紋路的蝶翅,貼出了一隻逼真的“蝶翅”老虎。
  時間回到40年前。鄧秀梅5歲時的第一次美術啟蒙,也與“老虎”有關。“那時家裡有一幅老虎畫。我哥在那裡擺了水彩顏料,我常溜進去,悄悄對著老虎臨摹。”鄧秀梅說,美術是她當時學得最好的一門功課,初中還學了國畫。
  不過,畢業後,鄧秀梅並沒有繼續繪畫之路。她做過琉璃瓦廠技術員、開過美髮店,後來丈夫趙清林的煤窯生意做大後,鄧秀梅乾脆也跟著上礦山幫忙。
  2000年前後,門頭溝開始進行生態涵養,關閉私人小煤窯。夫妻倆在礦山上養了1年山雞,還是沒等來煤窯重開的消息。
  徹底斷了開煤窯的念想,兩人去旅游放鬆,在南方見到的蝴蝶園引起了鄧秀梅的註意。“北京還沒有人養蝴蝶,我願意乾點別人沒乾過的事情”。
  一切從零開始。
  閑置在龍泉務村的一排空房,成了最初的蝴蝶養殖園。“除購買種蛹外,我們也自己上山採集本地蝴蝶的卵和幼蟲。”
  不過,事情並非一帆風順。蝴蝶的一種天敵赤眼蜂把卵寄生到蝴蝶幼蟲里,鄧秀梅是個“門外漢”,不懂也看不出來,結果第一年培育的兩萬多只蝴蝶的蛹全空了。
  有了這次的教訓,鄧秀梅開始反覆看書、鑽研、咨詢,如今,夫妻倆已經熟諳10多個蝴蝶品種的飼養繁殖之道。
  第二幕
  帶領村民 創作蝶翅畫
  用蝴蝶奇異多彩的翅膀貼成精美的蝶翅畫,是鄧秀梅的拿手絕活兒。
  “這麼漂亮的蝴蝶,生命卻只有短暫的7到20天。”鄧秀梅覺得把蝴蝶扔了可惜,便試著把蝴蝶的翅膀風乾,剪下粘粘貼貼,還把作品送去參加北京鄉村旅游產品大賽。儘管只拿了優秀獎,卻把她捨棄多年的繪畫潛能和興趣又給激活了。
  2007年4月,村裡第一家合作社——北京花露蝴蝶養殖專業合作社註冊成立,鄧秀梅擔任法人代表,108戶村民加入進來。
  一把剪刀、一個鑷子、一支毛筆,再加上紙和膠水,便是製作蝶翅畫的全部工具。教村民粘貼翅膀不難,難在設計和保持工藝的一致性。
  “我想裁縫製衣時,會把領子、袖子分別制樣,批量的蝶翅畫也應該可以。”鄧秀梅從布藝裁剪中找到瞭解決辦法,每一種繪畫圖案由她分成多個部分畫好、複印,村民拿著這些複製版本就能粘貼蝶翅了。
  她還愛琢磨顏色的運用。展覽室里,鄧秀梅指著兩幅季節不同的蝶翅山水畫,上面都有樹木。“夏天的樹,我用綠帶翠鳳蝶翅膀的正面,墨綠色,代表濃郁;另一幅表示秋天的樹,就選用了綠帶翠鳳蝶翅的反面,是暗綠色。”
  漸漸地,蝶翅畫入選為門頭溝旅游特色工藝品,也成了花露蝴蝶園的支柱產業。此後,又有了羽毛畫、蝴蝶立體畫,一年銷售額六七十萬元。合作社村民彈性工作,每月平均能掙近3000元,算得上村裡的中高收入。
  第三幕
  走進校園 開講蝴蝶課
  鄧秀梅的蝴蝶園裡,收藏陳列有來自世界各地的600多種、3000多只蝴蝶標本,是極好的教學素材。
  每周二下午,她會到龍泉霧小學,給30個孩子上一堂蝶翅畫課,普及蝴蝶知識,教孩子們學製作。
  蝶翅畫是龍泉霧小學開設的4門校本課程之一,開課已經有兩三年了。“現在我們學校教室里、樓道里,都是孩子們的蝶翅作品,有的還拿出去參賽。”龍泉霧小學德育主任劉軍艷說,明年,學校還計劃給蝶翅畫課程增加一些新的原材料,比如用蝶翅、羽毛、麥秸等原材料綜合製作。
  上周五,三家店鐵路中學里,由門頭溝區文聯和教委組織的“民間藝術根植校園”啟動。身為門頭溝民間藝術家協會秘書長的鄧秀梅,帶著20多位民間藝術家,出現在活動現場,與孩子們互動交流。
  三家店鐵路中學校長於國文說,學校準備從下學期開始,利用課外活動的時間,選三四項民間藝術嘗試給學生體驗,鄧秀梅的蝶翅畫很有可能入選。
  第四幕
  謀劃旅游“新蝴蝶夢”
  今年,受市場大環境的影響,鄧秀梅的蝴蝶合作社遇到了一些坎兒,蝶翅畫的銷售不如往年。
  訂單少了,一些成員難免打退堂鼓。鄧秀梅說,她能理解,“我不怪誰,誰也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。”
  嘴上雖說“先穩穩”、“不著急”,其實她已經在謀劃合作社下一步的轉型發展了。從給孩子的講課中,她受到啟發——她要進鄉鎮、進社區、進更多的學校,推廣蝴蝶園的科普互動體驗,讓更多人到蝴蝶園裡觀光旅游。
  今年,她已經跟鄉鎮政府聯繫,試著去了龍泉鎮、妙峰山、軍莊鎮3個點,帶著她的蝶翅畫、羽毛畫,現場展示推薦,效果還不錯。“等過完春節,我想從合作社中選幾位基礎好的人培訓,作為蝶翅畫以及蝴蝶的科普老師。”
  當然,在鄧秀梅心裡,還有一個更大膽的“新蝴蝶夢”:“門頭溝有個玫瑰谷,我想是不是也可以建一條蝴蝶谷,在修複的大山溝里養殖更多的蝴蝶,做蝴蝶觀光旅游。”
  鄧秀梅的轉型,其實也是門頭溝產業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。門頭溝相關負責人表示,此前,門頭溝對資源性開采行業進行了徹底清理整頓,全區270個鄉鎮煤礦和96%的非煤礦山全部關閉,結束了地區上千年的小煤窯開采史。下一步將圍繞轉型發展,規劃在山區大力培育旅游文化休閑產業和觀光生態農業,推進文游、農游合一發展,使昔日的“煤都”轉型成現代化生態新區。
  【地理】
  龍泉務村
  位於門頭溝龍泉鎮北部,緊鄰永定河畔,現有人口4000餘人。開煤礦的趙清林、鄧秀梅夫婦,在全區關閉煤窯之後,開辦花露蝴蝶養殖園,在這個村子落了戶。
  這是全北京乃至華北地區最早的蝴蝶園,占地約30餘畝。2007年4月又率先成立北京花露蝴蝶養殖專業合作社,108戶村民成為合作社的成員,推出蝴蝶觀光、蝶翅畫製作等文化創意產業,蝶翅畫也成為門頭溝區新的特色旅游工藝品。
  改革者說
  門頭溝是首都生態涵養區和西部綜合服務區,根據這個功能定位,我們鎮提出了“一園一業發展四區”的發展思路。其中的“一業”就是要轉型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。龍泉鎮里有很多傳統的手工藝,鄧秀梅的蝴蝶畫就屬於其中的一項,此外還有琉璃、紫石硯、麥秸畫、陶藝等,我們會為他們爭取資金和政策,加以扶持,帶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的發展。
  ——門頭溝龍泉鎮宣傳委員李勁松
  本版採寫/新京報記者 王躍春 廖愛玲  (原標題:關閉舊煤窯開辦蝴蝶園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n25hnzkx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